或許大家并不知曉,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為人均水資源量1000立方米,而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00立方米!十倍的巨大差距讓北京市政府決定在16區縣推行節水目標責任制,以實現水資源緊缺的逆轉。當今世界的資源緊缺已是全球性問題,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成為首要課題,這也是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快綠色經濟探索的重要原因之一。事實上,新能源并非“難以尋覓”,除了氫氣、地熱、太陽能等,生活中還有很多“新能源”,在中國乳業,蒙牛即把“牛糞”、“牛奶包裝盒”等變成了“新能源”。
在蒙牛的工廠內,除了高大整齊的太陽能路燈,矗立在藍天下的禽畜類生物質能發電廠,還有用回收來的牛奶包裝盒做成的垃圾箱,甚至連墻上都被安裝了智能節能板。可以說,蒙牛的工廠里萬事萬物皆為寶,沒有真正的“廢物”,有的只是沒被發現的“寶貝”。
與此同時,蒙牛在實現了“牛糞來發電,廢水可養魚”之余,也實現了牛糞為環保做貢獻。曾經有經濟學家做出過一個形象的跨界對比:參加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全部32支球隊,包括從世界各地包機“空運”到開普敦在內,將總共產生1.3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。也就是說,僅僅蒙牛特侖蘇專屬牧場的這些乳牛們節約出來的碳排放指標,夠兩屆世界杯球員使用。
毫無疑問,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主流。從iphone5將使用可循環利用的鋁質材料大幅提升產品的循環再利用,到電子巨人索尼提出到2050年實現“環境零負荷”的計劃,再到谷歌在美國投入數千萬美元用于研究可再生能源,世界商業巨頭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“綠色大計”。憑借卓越的眼光,蒙牛預見到了“綠色戰略”的深遠意義,并率先在中國乳業完成了綠色產業鏈的建設。
“綠色”便意味著“財富”。據統計,蒙牛目前在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方面累計投入4億多元,但蒙牛負責人卻表示,未來的蒙牛依然會在綠色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。